新疆兵团三师图木舒克(东莞)文化旅游
80 2023-08-23
一首《本草纲目》作为BGM,配上魔性的口号“腰间的肥肉咔咔掉,人鱼线马甲线我想要”,刘畊宏的“毽子操”成为健身直播行业现象级的风景线,他的健身直播间也成为无数男生女生定时打卡参与的活动。但随着疫情逐步好转,线下场所不断解封,刘畊宏等一众健身主播也面临着粉丝持续流失、关注度下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促进健身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升级,成为推动“云健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兴起:健身热潮持续升温,多方布局线上健身赛道
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给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短期内对服务业造成较大影响。而健身行业具有极强的线下场景属性,因此所受影响极大,整个行业遭受重创。
“当有疫情发生时,前往健身房确实会存在顾虑。”部分受访者表示,而在健身房中,需要和陌生人共处一个密闭空间,且无法佩戴口罩。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一年,全国就有30%-50%的健身房关停。与此同时,居家“云健身”、宅家线上运动成为新时尚。根据《2020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以来我国线下健身俱乐部数量下滑 11.1%,但健身人口反而逆势增长 3.19%,线上健身导致逆差达到 14.29%。疫情以来,公众对于自身健康情况愈发关注,而健身直播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健身服务,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并提高自身健康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选择“云端”健身方式,“互联网+健身”迎来快速发展,健身热潮持续升温。
2020 年以来,健身直播这一概念被频繁提及。健身应用软件Keep的用户数据显示,防疫期间单个用户的平均运动时长为每次36.2分钟,比2019年将近翻了一番。用户健身运动需求火爆,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加入这一领域,纷纷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资源布局,如抖音推出了“抖音健身房”活动,快手则上线了“客厅健身房”板块……不少健身机构也推出线上服务,健身教练在直播平台当起了“网红”,很多退役或现役体育明星也登上“云端”,以录制视频或进行直播的方式指导大众健身。
数据显示,2021年短视频平台运动健身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34%,健身类主播涨粉同比增长208%,直播收入同比增长141%。健身直播头部主播刘畊宏4月24日进行了1小时53分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到4883.08万人,在线人数峰值有411.94万,点赞量有2.26亿。截至4月25日,刘畊宏的粉丝量有4505.08万,而在4月15日,他的粉丝数仅为786.01万。短短10天,涨粉近4000万。健身主播的爆火进一步推动了健身直播的发展与普及,这一新兴的直播类型突破了传统健身的时空局限,人们无需前往健身房就可以进行健身活动,成本低廉、参与简单,且对于设备及场地没有太大要求,可以较好的满足特定情境下人们的健身需求。“云健身”既“入云端”又“接地气”,不论是“毽子操”还是动感单车、健身环,用户在直播间内跟随主播进行健身活动,更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线上健身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观察:“云健身”仍存在诸多问题,线上健身回归理性
随着“云健身”的不断发展,不少健身爱好者、职业运动员、体育机构等,通过健身打卡、科普知识分享、剧情演绎等多种形式,呈现着健身、篮球、跑步、足球等热门项目以及滑板、马术等“小众”运动,健身直播和相关短视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网友们尝试了一阵却发现,不是所有的健身都适合线上学习。
知名连锁健身品牌私教部负责人丁咚在采访中表示,跟着线上健身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像运动中肌肉的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是否规范、各关节有无超伸锁死、呼吸方式是否正确,教练都没法实时进行评估,盲目跟风训练后,动作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受伤。曾任职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康复科的职业康复师陈博闻在采访中表示,运动强度和频率要与个体匹配。有不少网友没有运动基础,属于跟风训练,这很可能造成运动过量,增加关节和肌肉负担。另外,短期高负荷运动后,身体的免疫力可能下降,感冒和发烧的概率也会增大。部分学生在跟跳之后也出现了全身酸痛的症状,未对自身进行正确评估就盲目跟练往往会使健身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动作的规范性,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和惰性,也是学员难克服的障碍。健身直播与用户隔着屏幕,缺少一对一督促,而线下健身教练会针对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需求做整体计划,不仅监督学员的训练,也会监督日常饮食、起居习惯等,最大限度保证健身效果。另外,线上健身教练水平良莠不齐、缺乏监管也引发市民忧虑,有些直播间会为了流量而贴出过分夸张的宣传标语,以吸引眼球,注重流量和带货而非关注于学员们的健身效果。
此外,平台上的健身主播既多且杂,专业性难以识别。不少百万以上粉丝的健身主播介绍上,只写着诸如“8年运动减脂经验”“一位52岁热爱锻炼的大姐姐”“从135斤逆袭到100斤的二胎宝妈”等,并未提及专业资质,可跟练的网友却不少。而平台方也无相关资质的认定要求,成为一名健身博主,仅需要进行实名认证,并且直播内容和言行举止遵守直播行为规范就可以正常开播。
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人们开始回归正常的生活节奏,线下的健身场馆也逐步恢复营业。相比起自己在家健身,线下的健身场馆无论是设备、氛围,还是教练的专业性和提供的指导帮助,都比线上健身更胜一筹,而“云健身”回归理性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展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云健身”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快速发展后,“云健身”这一新型健身方式也迎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平台期”。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线下体育场馆设施正逐步有序开放,人们开始前往线下场所进行健身活动,观看健身直播的人数出现回落趋势,“云健身”发展趋势趋于平缓。在此背景下,促进健身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升级,成为推动“云健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云健身”实际效果难保证的尴尬,有必要加强“云健身”行业的规范和监管,亟须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健身规范体系,深度放强化政府、市场和主体之间的联系,通过政策激励、立法约束等方式,树立“道德+法治+自律”的有序市场环境;平台方则需要制定健身直播行业规范,严格审核主播专业资质,对于违法违规、内容质量低下、售卖劣质商品的主播予以及时清理。此外,对于付费直播课程也要加强监管,而对于健身带货行为,应按照直播带货的相关法规进行约束。
而在用户体验方面,健身直播主播应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教学内容,通过专业具体的实践指导来保证用户锻炼方式的科学性和体验性;用户在网上“跟练”前,需要了解基础的健身知识,甄别健身主播的资质水平,判断健身强度是否适合自己。切勿“迷信”某人或某平台,适量科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健身运动,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另一方面,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在直播内容和服务两方面深耕,不断优化与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升级,健身行业也可以通过技术促进行业融合升级,如打造专业的健身 APP,在用户进行云健身活动时监控其身体指标,并根据指标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健康建议;通过健身直播拓展相关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购买体验等,如部分健身机构推出的一对一私密直播课程等。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马拉松、自行车等线下体育赛事也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云赛事”,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对相关项目进行推广和普及,增强大众健身意识,服务与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实现“云健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放眼当下,人们的健身意识被进一步唤醒,互联网属性在全民健身领域随处可见。着眼未,如何将线上与线下更好地融合,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云健身”产业仍需进一步探索,带来更丰富的运动课程、传递更多科学健身方法、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